統統因為最近做 podcast,開始盤點讀過的書,哪些適合當成說書的類型。默默地發現我對於日本的犯罪小說記憶比較深刻,雖然我也讀了很多歐美的犯罪小說,但敘事方面歐美小說都沒有日本作者來的細膩。如果再讀第二次,會發現日本小說總有一個「原來是這樣啊!我當初居然沒想到」的感覺。我想這就是日本犯罪小說的魅力,也因為這樣才能馬上直接翻拍成電影,有些甚至都不太需要改編。
「日向一家四口,於住家內遭到殘忍的殺害….,時距一年,至今凶手尚未找到」是這本書頁尾的介紹。讓我以為可能又是一個探索線索的蛛絲馬跡,最後發現凶手,而兇手背後可能又藏有什麼不可告人的邪惡。就當我如此以為時,到了小說的後半段反被重重打了一巴掌。
一開始閱讀的時候,被書本獨特的編排所刁難。整本書以「一位作家想將這起命案寫成一本書,集結所有被害人的訪談為主軸」,而成的一個紀錄。但實際上,小說裡面沒有任何對話框,而是平鋪直敘地記錄。到處訪談蒐集資料的人,其實是凶手的哥哥。與每位關係人訪談中,看似每件事都無關緊要,甚至能說當下事情的脈絡都相當幼稚,但隨著訪談的人與被害者越親密,漸漸地可以發現。每個人都將自己的以為,認為是公認的事情觀點,在資料不足的情況下,還是恣意評判,完全不在意是否傷害到別人。
本書的脈絡除了訪談之外,也讓凶手與凶手哥哥的對話穿插其中,兄妹倆因為生在父母意外懷孕而組成的家庭,父母在各方面皆無責任感。(與其稱他們為父母,不如說是屁孩?)凶手幼年時還長期遭到父親性侵,直到哥哥成長到青春期時才將父親打倒在地上。
雖然讓凶手徹底解脫,但在之後的人生,他一心想要在大學抓到一個好人家組成平凡幸福的家庭。在大學裡積極地嘗試後大家卻只把它當成方便的女人,而促成這一連串事情的被害者(日向的老婆:夏原),也在之後付出生命的代價。
你可能會疑問,既然都已經知道妹妹是兇手,為何哥哥還要去訪談被害者的親朋好友,這時候不是應該要趕快慌張地逃走嗎?哥哥為了保護妹妹到最後,只要訪談內有出現妹妹的名字,就會在當下直接被謀殺,讓每件事情都變成毫無相關的隨機謀殺案!
本書殺機的起意除了家庭因素,也涉及校園霸凌和校園階級問題。雖然我一直以凶手稱呼妹妹,但我必須說,當你把整個脈絡拉長來看,每一位都是加害者和被害者,犯罪的角色不再是這麼簡單的二分法,他就像我們日常的待人處事這麼的多重成因和複雜。最後統統希望大家可以去看這本書,而且他也有翻拍成電影版,是個忠於原著的佳作,很推薦大家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