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礦場撐起無數家庭,也摧毀許多人——《末代女礦工》

那時候礦場傳了一句俗諺「入坑死一人,毋入死全家」道盡了這個職業的辛酸,雖然後續政府有對礦工的晚年和後代進行一些補償,但早年的犧牲者們,已無法挽回。
統統

大家不知道有沒有被我下的標題嚇一跳,但事實其實就是這樣不堪。

先來說說我的頻道,一直以來比較常選擇世界各國的故事,比較少針對自己居住的土地好好研究。《末代女礦工》透過一個長期在礦場工作的女性,拼湊當時實際的狀況。除了可以了解台灣的礦業發展,也可以從女性的角度出發,了解那個年代的女性受到多不平等的對待。

先來介紹作者戴伯芬,她是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,也有在《報導者》寫文章。著有《學術這條路:大學崩壞危機下,教師的危機與轉職之路》(大家出版,2021)和《社會極化:比較新加坡、香港與台北》(Social Polarization: Comparing Singapore, Hong Kong and Taipei,Germany: Lambert, 2017)。而這本書就是採訪教授的阿嬤張曾桂而寫成的,對我來說這本書是一個珍貴的口述歷史,書裡面也針對阿嬤的話以台語原文紀錄,讓讀者更能體會當時的背景。

台灣與礦

對於 1990 年代以後出生的台灣人來說,已經對「挖礦」鮮少耳聞。所以這裡大概要介紹一下台灣礦業的發展,這樣對阿嬤的生平才更有帶入感。

雖說台灣到了 1876 年才有第一個官礦,但其實在荷據時期就有一些開採紀錄,不過範圍不大。清領前期,官府以恐傷龍脈為由,禁止民間私自開採礦產。直到後期,1876 年沈葆楨來台後,才在基隆八斗子成立了第一座官礦。

然而,官礦的標準作業化則是 1896 年,日治台灣總督府頒布《台灣礦業規則》後才有的。就是到了這時候,產量還是沒有跟上,因為《規則》中第二條記載「經營礦業只限於日本國民為之」,所以能挖礦的只有四座。

而真正開始出量的時候為需求上升時,20 世紀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戰,1917 年礦區增加到 81 個。二戰日本落敗轉由中華民國接手,當時政府的態度僅收購公營企業所需燃煤,其餘由業者自行銷售,這個部分就導致許多任意轉租。

原本日治時期規定轉租抽紅的比率不得高於 2%,大家可以想一下,當時可以拿到將礦場轉租的權力人,一定是跟政府有關係之人,這些人拿到礦場的權利,只要轉租就有錢賺,甚至一度達到 20%,最高還到 40%,比日本還剝削。

隨著 1960 年代能源開始轉為石油,台灣的煤礦產量一直呈現過剩的狀態,導致接連關閉。

2000 年的時候,台灣最後四個煤礦場:三峽的利豐煤礦裕峰煤礦、新店的安順煤礦,以及石碇的台誠煤礦,終於宣告停工,台灣煤業正式畫下句點。

阿嬤與礦

阿嬤所在的時間線是從日治時代開始。

1927 年出生於媽祖田(這個地名你現在放到 Google 搜尋還找得到喔!在土城和三峽的邊界),附近有一些宮廟和殯儀館。因為阿嬤家庭少了父親,從小家境就比較困難,那時候她從來沒上過學,必須一直工作,從一開始在茶園,後來轉到礦坑。

在當時,男性主要在礦坑裡採礦,女性負責礦坑外的工作,呈現男主內女主外的分布。礦坑內很辛苦,但礦坑外絲毫不輕鬆,才 16-17 歲的阿嬤就要推著礦車,裝滿礦石的礦車最高可達 300 公斤,而且不是平行的,而是有上下坡。我個人覺得下坡比上坡可怕,一個不小心你也會跟礦車一起走。路途也是以公里起跳,很難想像到底會有多累人,而且礦場工作在當時算是薪水不錯的工作。

我這裡找到一份博士論文,王慧瑜寫的〈日治時期台北地區的日本人物質生活〉。裡面提到,一個在台灣當官的日本判官月收入 80 錢的家庭生活費總共約 58.6 錢,那時候米飯是很大宗的支出,約佔整體支出的十分之一,大概 5.5 錢。那時日治時期工作機會稀少,女性選煤工時薪 0.25-0.3 元,假設一天做 10 小時做 26 天,就有 78 錢耶!男性時薪 1.63 元,差了五倍。

為何統統你還說薪水還不錯?

那時候女性有工作就要偷笑了。阿嬤在滿 18 歲的時候被安排相親,純樸的阿嬤看到一個就決定嫁了,這放到現在交友軟體氾濫的時代應該很難想像,畢竟大家大概要配對一千次後才會找到一個勉強可以聊天的。

1944 年阿嬤正式結婚,那個時候剛好也是日本在二戰時後的末期,台灣為了支援日本戰事,當時日本緊縮台灣的糧食消費,而且最要命的是,農民種出來的糧食自給無法吃,你只能依照配給去領取自己的部分,多出來的部分要運往日本母國。

據阿嬤說曾經有一次連續十幾天都吃番薯,那時候蓮燈秤花都撿來吃。

這讓我想到北韓飢荒那時候,看到路上有什麼可以吃就撿回來,但北韓的狀況還是比較嚴重。

回來這個時期,阿嬤那時候是最需要營養的時候,卻連米飯都吃不到,而且還要持續在礦場工作,回到家還要一直處理家事,重點是阿嬤還有身孕,現在的我們應該很難想像。

接下來中國民國接管期間,每個經營者只想著從工人剝削更多錢,管理者根本疏於維護,加上安全法規尚未完全跟上,導致礦場開始出現崩塌的災難,最著名的是 1984 年的三大礦災,分別是海山、煤山及海一礦災,總共奪走了至少 270 條人命。礦場雖然薪水相對於其他行業稍高,但風險卻是不容忽視的副作用。

礦災

作者的阿公,也就是阿嬤的老公,大約是 1958 那年的某天,本來想在家休息,但阿嬤說便當都做好了,你就去上班才有錢拿。結果,才剛上工一小時,兩名礦工在挖了 500 公尺後不小心挖到瓦斯,瞬間整個礦區爆炸,幾乎所有人都來不及逃走,包括才上工一小時的阿公。從雙薪家庭,一下減少為一位,不只要負責生計還要照顧小孩們。

第一段有提到台灣當時礦場透過轉讓,讓租金高得離譜,很多礦場都將錢花在租金,無力升級採礦設施,導致台灣礦場相當倚賴人力很常因為爆破,出水、落磐,或甲烷和二氧化碳溢出,引發礦災,據當時統計每年死亡人數皆破百。

除了直接造成的死亡,礦場開採也會成間接的疾病而導致死亡—塵肺病,是一種肺部纖維化疾病。患者通常長期處於充滿塵埃的場所,因吸入大量灰塵,導致末梢支氣管下的肺泡積存灰塵,一段時間後肺內發生變化,形成纖維化灶。對於礦坑裡的礦工,塵肺是無法躲避的宿命。

阿嬤後來有個陪伴的伴侶,因為在礦坑工作 30 年,得到塵肺病,而當時對於這個疾病認識不深,認為會傳染導致他最後臥病在床吐血而亡,到死之前吃過最好的一餐,是自己到菜市場買的三層肉川燙來吃。

另一位是作者媽媽的哥哥,就叫他大舅好了,這位大舅運氣不錯,曾經遇到兩次礦災,但都因為當天突然想喝酒或是有事而不上班所以驚險躲過,可是慢性的粉塵依舊累積在大舅肺部,而且這個大舅長期抽菸及喝酒,更加劇了身體狀況向下,一發病後走得很快,63 歲就病逝,讓阿嬤黑髮人送白髮人。

那時候礦場傳了一句俗諺「入坑死一人,毋入死全家」道盡了這個職業的辛酸,雖然後續政府有對礦工的晚年和後代進行一些補償,但早年的犧牲者們,已無法挽回。

後記

這本書我很推薦大家去看看,他不是統治者是誰或是當時的政策造成什麼影響,他是透過一位礦工的角度,樸實的闡述他的生活狀況,讀起來相當有帶入感。

最新文章

書評

一個礦場撐起無數家庭,也摧毀許多人——《末代女礦工》

那時候礦場傳了一句俗諺「入坑死一人,毋入死全家」道盡了這個職業的辛酸,雖然後續政府有對礦工的晚年和後代進行一些補償,但早年的犧牲者們,已無法挽回。
書評

你知道伊朗的飛彈越來越準和越來越遠了嗎? ——《追獵死亡商人》

你知道伊朗的飛彈越來越準和越來越遠了嗎?
書評

人性的惡,真的會得到該有的《懲罰》嗎?

當我們相信人類創造的法律是公平正義時,是不是也同時忘了,法律不一定是由公平正義所創造的。
更多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