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中產階級,我長久以來的疑問是如何用收入界定,書裡給出了一個計算方法,只要你的薪資在中位數的 75%-200%,就可以定義為「中產階級」。以台灣為例,2020 年薪資中位數落在 50.1 萬元(姑且算成 50 萬),所以只要你的薪資在落在 37.5 至 100 萬範圍之間,都可以算是中產階級。另外,從 2016 年來看,那時的薪資中位數落在 46.1 萬元,和 2020 年比起來提升了將近 9%,也就是以每年大約 2% 的增速成長。所以說,新聞中的常常聽到的 GDP 成長,真的都讓台灣人明顯感受到了嗎?這本書會讓你再次思考,全球化的世界,究竟是人類全體福祉的前進,還是少數人的壟斷呢?
本書作者 Jeff Rubin 是加拿大的經濟學家,這樣的身分也影響了他寫書的視角,主要聚焦探討在歐美的中產階級是否真的因為全球化,而得到更多的發機會。
首先,他觀察到美國當時發生了一件跌破眾人眼鏡的事情,那就是 Trump 當選美國總統。Trump 一上任,即重啟各項貿易談判。在台灣的我們可能認為,貿易戰這件事,中國是美國的唯一目標。事實上,Trump 為了徹底貫徹 「make America great again」(第一次被使用是在 1980 年雷根競選時期),全面性審視所有貿易協定。
比如說,1994 年的《北美自貿協定》看似完全依照各國的長處,各自生產及分配,但卻藏著美國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巨大貿易逆差。為了將汽車製造業移師回美國,Trump 決定讓自由貿易的狀態回到管制貿易,誕生了《美墨加貿易協定》。其中,關於汽車業免關稅條例有三個改變:
- 需有 75% 的區域含量(原先為 62%)
- 高附加價值產品(引擎、變速箱),製造的勞工時薪須高於 16 美元
- 出口限額
這裡要特別提到,很少在貿易協定會特別規定勞工最低時薪,但我認為這個方法對於縮小貧富差距其實有一定的功效(只對美國國內)。如果今天引擎必須要用如此高的成本生產,那在美國生產還更接近銷售市場;另一方面,資本家不敢輕易地提高售價,因為在其他國家並沒有相關的規定,所以此做法會進一步稀釋資本家的利潤,增加勞工的權益。
我相信大家對於李嘉圖的「比較優勢理論」不陌生。簡而言之,這個理論希望 A 可以做 A 最擅長的商品,B 也可以做自己最擅長的商品,現在貿易協定的理念很多是來自這個觀念。雖然這樣全球化浪潮,讓中國跟著富裕,消失的工作機會並沒有其他機會可立即補上,導致藍領的中產階級在歐美國家漸漸消失。
中國也藉著此次機會,利用一帶一路的世界運輸計畫,提供極優惠貸款給貧窮小國,當小國無力償還中國的鉅額貸款後,取而代之的是經濟港口被強制徵收,用租借期償還期貸款,這樣的變相殖民,也讓歐美各國相當擔心。
但真正讓歐美擔心的議題,卻是移民。美國每年有好幾千萬的難民,想翻越邊境尋找工作;敘利亞、難民進入東歐取得難民身分後,再藉由歐盟的申根簽證,進入西歐尋找更高所得的工作,但也讓西歐的藍領階級工作,必須跟更便宜的難民勞工競爭。
這本書的內容止於 2020 年 5 月,當時武漢肺炎已對世界造成災難性的打擊。時隔兩年,Trump 並沒有續任總統,世界卻依舊被病毒侵襲著。
全球化的腳步似乎停下來了,但我相信全球化依然對這世界有正面的作用。如何在資本家與勞工間的財產轉換,透過政策方式縮小貧富差距,我想這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。